旅游景區如何良性循環應對市場變化?
旅游是綜合性產業,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,是傳播文明、交流文化、增進友誼的橋梁,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。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消費晴雨表之一,景區市場跟隨宏觀經濟環境的波動而起伏。尤其是現在我們已經進入“大眾旅游”時代,面臨“十四五”這個打造旅游強國的黃金時期,我們的景區要如何適應旅游市場的變更呢?
從景點到旅游目的地
在景點旅游模式下,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、經營與社會是割裂的,有的甚至是沖突的,造成景點景區內外“兩重天”。同時景區過度依賴門票經濟的現象,已經成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“絆腳石”,轉型已迫在眉睫。景區未來想要有突破性發展,就需要改變這種格局,將一個區域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、運作,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,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、處處是旅游環境。首當其沖的是要打破原本的“景點思維”的認知邊界,轉向“旅游目的地思維”,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“旅游+”融合發展方式轉變,減少景區對資源和門票的依賴性,變更盈利和生態邏輯。
倡導“門票經濟”向“產業經濟”過度轉變。這就需要景區因地制宜、因勢利導,圍繞當地本土化特色進行旅游服務的深耕及旅游產品的深加工,大力發展有地域風情的旅游產業。
同時還要把景區旅游產業鏈做長做大,讓“旅游+”的理念在景區得到充分實現,以中心景區為核心,囊括周邊景點、酒店、特色鄉村、美食、演藝在內的多重資源,打造旅游業整合式、立體式發展,讓“旅游+”的實際意義得到充分體現,創新模式,增進收益。唯有形成鏈條式、全面發展的健康理念,景區才能實現從“景點”到“旅游目的地”的轉變。
從觀光到休閑
國內中產階級在不斷地擴大,他們收入高,注重旅游的品質,他們選擇的主要目的地不是“到此一游”式的征服旅游景點和風景名勝區,而是一種體驗和享受。享受不同的環境,體驗不同的文化和服務。目前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的消費者對度假休閑已經有了更深的認知,有更多需求要被滿足。
為什么烏鎮這么小的景區能成為全國最好的景區,因為烏鎮的收入不僅僅是一張門票。更重要的是滿足人們的度假需求,創造度假旅游的二次消費和多元消費。未來“慢下來”“住下來”將是更多中國人青睞的休閑度假方式。
對于許多景區而言,沒有高等級的旅游資源單體,走觀光旅游的路線很難突破,這就需要開拓景區的休閑度假空間。觀光型景區向休閑度假的轉型升級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。當然,向休閑度假功能轉彎并不意味著要全盤否定觀光,而是在觀光的基礎上,賦予更多、更大比重休閑內涵。景區要實現從觀光到休閑的轉變,關鍵在哪里?在文旅融合。文旅融合發展能夠帶來新業態,實現觀光游向文化體驗游的升級。景區發展發展不能只關注資源,而應利用資源將其分類為產品內容,同時還要強化融合發展的理念,把更多的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,用文化增加旅游附加值,以文化要素的注入推動旅游特色化、品質化發展,為旅游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。
從傳統經營到數字化運營
過去依靠圈一片山水就能享受收門票紅利的傳統經營模式,既使不被市場所淘汰,也會為時代所摒棄。景區運營數字化將是旅游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。尤其是疫情之后,中國旅游業已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傳統經營模式了,傳統景區要想繼續保持紅利,必須要以新的動能滿足市場的新需求,這個新動能,就是科技的力量。
無論主動或被動,依托傳統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的景區都將面臨門票下降甚至“零門票”的困境。未來景區將會通過二次消費、衍生產品開發、“景區+”生態系統構建等方式拓展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。加強科技應用是轉換動能,發展數字化的景區,才是應有之義。
景區在“互聯網+”下廣泛使用信息技術發展智慧旅游,可以建立新的消費、生產驅動機制,推動新產品、新業態發展,提升產品和服務能力,增強游客、旅游資源、景區以及政府部門的互動,推動旅游產業整體發展。支持智慧旅游景區建設,就是要通過景區數字化從而走向智慧化。景區數字化轉型意味著將信息技術廣泛覆蓋于景區營運體系全過程,包括運用電子地圖、趣味應用、虛擬現實、實時監控、遠程訪問等環節。